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,其目前发行的壹圆面值,材质为白银,因为红铜较软,是试打样中最初用的材料,故铸造银元之前亦有先铸造铜样以作审核之用,民三版大头目前仅见两类铜质样币,有光边、鹰洋边二种版别,此币边道花纹因类似墨西哥鹰洋银币边,故称为鹰洋边。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防止边缘被刮取银料,最终却因此工艺破损率过高而放弃使用。在红铜样币上做鹰洋边,这是目前所见者寥寥数枚而已。
试铸币存世量极少,流传到民间的更少。
试铸币就是没有进入市场使用的。其实民国试铸币就是当时从国外买过来的机器,因为第一次铸造,用银改为铜,用铜水冷却后机器铸压,试铸币是当时的完成品样品。是后续铸银币的对照品,整个国家这种版别才几枚到十几枚而以。机制币的制作生产,从祖模设计、工具模翻制,从铜料熔炼,到压轧铜板、制作铜饼、晃洗、退火、滚边、印花等,前后涉及到的工艺流程有十几个环节,需要不同技术工种紧密配合,可以说机制币的生产过程,就是一件艺术品的绘制过程。
依据近代钱币书籍记载数种试机铜样来看,样版币有三个重要特征需要把握。
一是,采用红铜(或称紫铜),这主要是因为紫铜铜质纯而较软,尤其是其延展性好。机制冲压能得到更好压制检验效果,以便检验调试冲压机力量,模具位置等等理想指标和效果等。
二是,由于试机铜样,属于冲压机器调试阶段的产品。因此,其试样深浅并不一致,即:几枚同类铜样,其字口齿边图案等,会有深浅不一的现象。其道理不难理解,这种铜样是为正式开铸标准银币之前的调试品,冲打出几枚浅的,再冲打几枚深的,反复数次,最终调试出最佳的压力指标和上下模距离等。当你遇到冲压字纹浅的铜样币时,你需要把细,不能想当然给打入冷宫。
三是,铜样使用板材相对较厚,其作用有两个,1、检验机器冲压力量,板若和银币板材一样,则起不到调试冲压字纹深浅,尤其是起不到校验冲压机力道的作用;2、磨合上下钢模,因铜硬度高于银,反复冲压若干次铜材,可起到去除模具毛刺的作用,使模具光滑度提高,为正式铸银提供更好条件。由此的结果是,铜样均较重,直径略略大于正铸银币,重量反重于正铸银币或和正铸银币重量相当,这就是为什么铜比重小于银,反而铜样币重量重于或等于银币的重要原因。
据史料记载袁大头在制造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,不管是从重量或是成色都有一套相当严格的管理。不仅每星期要抽样送到“财务部”化验,而且中国银行也会随时派专员检查,不合格的就地熔毁,做到绝不迁就,致使每一枚留存下来的“袁大头”都是精品。而在银币收藏界袁大头还有银元之宝之称,是中国近千种银币中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。“袁大头”银元的通行促进了银元的统一,更为“废两改圆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极具收藏价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