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壶的发展和兴起,其实离不开优秀的制壶人,将紫砂壶的魅力展现给世人看。而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,有20位宗师,他们有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,推动着中国紫砂之发展,也同时在中国紫砂长河中,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丰碑。
供春(约1506~1566),又称龚春,明正德嘉靖年间人。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。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,是紫砂壶的鼻祖。
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供春壶的故事:
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,他的书童供春就在寺内向金沙寺僧学习用紫砂制壶,并且进行了自己的改造,把原来实用性为主的壶制作得更有文化气息。
当时文人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,他们认为“丑极”就是“美极”,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“瘦、漏、透、皱”的程度,这就是一块美石。供春跟随主人多年,多少也受到了影响,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树瘿(也就是树瘤)的形状做了一把壶,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。烧成之后,古朴可爱,很合文人的意,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,人们都叫它“供春壶”。
由于身份原因,供春结交的都是一些读书人,文人爱喝茶,大家在一起谈论文学时品茶聊天,所以供春壶在文人中一下传播开了。
时大彬,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,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,宋尚书时彦裔孙,时朋之子。他在泥料中掺入砂,开创了调砂法制壶,古人称之为“砂粗质古肌理匀”,别具情趣。
在成形技法方面,时大彬改进了供春“斫木为模”的制法,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,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,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。又首创方形、圆形壶式,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。
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,改作大壶为小壶,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,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,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,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陈鸣远字鸣远,号鹤峰,又号石霞山人,壶隐,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。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,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,款式健雅,有盛唐风格,作品名孚中外,当时有“海外竞求鸣远碟”之说。
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,制壶技艺精湛全面,又勇于开拓创新。他仿制的爵、觚、鼎等古彝器,工艺精,品位高,古趣盎然。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,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,作品有瓜形壶、莲子壶、束柴三友壶、松段壶、梅干壶、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,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,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。
他多才多艺,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,像生的菱角、扁豆、花生、玉蜀黍、鹚菇、栗子、藕片、荸荠、核桃、白果等等,无不精妙,把果蔬的自然生态,表现的淋漓尽致,惟妙惟肖,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,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,令人拍案叫绝。
陈鸿寿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清代(乾隆至道光年间)书画家、篆刻家。字子恭,号曼生。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,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,被后世称为文人壶的开创者。他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,杨彭年、杨凤年兄妹二人制壶,自己则在壶身上铭题壶铭,极富文人气韵。
陈鸿寿主张制壶创新,因他倡导“诗文书画,不必十分到家”,但必须要见“天趣”。他把这一艺术主张,付诸紫砂陶艺,形成壶界两大贡献。
第一大贡献,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,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,雕刻绘画。第二大贡献,他凭着天赋,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,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。
他与杨彭年的合作,堪称典范。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,壶把、壶底有“彭年”二字印,或“阿曼陀室”印的,都是由陈鸿寿设计、杨彭年制作的,后人称之为“曼生壶”。后世流传的曼生十八式之名只是泛指,曼生壶并非只有十八式。
在陈曼生之后,清代书法家梅调鼎在浙江宁波的玉成窑,被认为是文人壶的又一巅峰,其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何心舟、王东石等制壶,玉成窑出品的紫砂茗壶文人气息浓厚,为时所追捧。
梅调鼎,字友竹,字赧翁。清代道光、咸丰年间人。工书法,在紫砂壶上刻书画,自成一派。
清同治至光绪年间,梅调鼎出于文人爱好,在慈溪林家院内创办浙宁玉成窑,聘请制壶艺人及书画名家制作茶壶、水盂、笔洗等紫砂品,落款有“玉成窑”、“林园”、“调鼎”等。品位甚高,均为精品。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:“千年紫砂,绵延之今;雅俗共赏,文化先行;前有陈曼生,后有梅调鼎。”
杨彭年,字二泉,号大鹏,清嘉庆、道光年间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,浙江省桐乡人。善制茗壶,有的浑朴雅致,有的精巧玲珑,且善配泥色。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,虽随意制成,亦有天然之致, 世称“彭年壶”,对后世影响颇大。
杨凤年,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,浙江桐乡人,杨彭年之妹。制壶构思巧妙,浮雕精美,可与其兄媲美,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,传世作品较多。
瞿子冶,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。名应绍,字子冶,初号月壶,改号瞿甫,又号老冶,上海明经,尝任训导,上海松江人。他工诗文,擅书画,精鉴赏,尤其值得称道的是,他还酷爱紫砂壶,像陈曼生一样,定制砂壶。他请邓奎到宜兴监造,而他则亲自操刀镌刻。
与曼生不同的是,他不仅在壶上刻铭文且把他最得意的竹子锓于壶上,俯仰疏密、一如其画;并大胆尝试,在壶盖上装饰,竹枝从壶身延展到壶盖,遮天蔽日,别具匠心。他以自己的才气、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,被誉为“曼生之后第一人”,他自号“壶公”,确实名副其实。
瞿子冶的砂壶以石瓢最有特色,并被称为“子冶石瓢”。与“曼生石瓢”的温雅笃厚,讷朴内敛相比,子冶石瓢壶身、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,被称为“瘦壶”。透出一股刚韧之气,抑扬顿挫,挺拔凛然。
邵大亨,清代道光、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。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,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。
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,尤其在制简练形体,如掇球、仿古等壶,朴实庄重,气势不凡,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。他的壶“力追古人,有过之无不及也”。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,有“一壶千金,几不可得”之说。
德钟壶式是邵大亨的代表作,器形端庄稳重、比例协调、结构严谨,乃经典壶式之一。
何心舟,号曼陀华馆,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,何氏与海上画家任伯年、胡公寿、虚谷等书画家常相往来。曾与陶友梅调鼎、王东石于浙江宁波建玉成窑,造紫砂壶。据记载及传世品所见,凡浙宁玉成窑出品每见奇品,极具文人味。
清 黄玉麟制吴昌硕铭 桃子壶
黄玉麟,生于清末,继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,他所制的壶选泥讲究,作品莹洁圆润,精巧而不失古意,灵妙天然。有说他“每制一壶,必精心构选,积日月而成,非其重价弗予,虽屡空而不改其度”。
铺砂方抖壶是根据量米的方斗为原型制作而成的,也因此而得名,是黄玉麟的代表作之一。传说该壶的胎土为红色,原料是精制的红泥,最具特色的还是壶身表面洒满了金黄色桂花砂。这毫无疑问充分地展示了黄玉麟的高超制壶水品和调色水品,更是反映了黄大师的创新理念。该壶为四方梯形,除了金黄色桂花砂之外,再无其他装饰,壶盖上刻有篆书字体的“玉麟”方形印记。
【清末民初】
程寿珍,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。别号冰心道人,宜兴上袁村人,是名艺人邵友廷的养子,随父学艺,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。作品粗犷中有韵味,技艺纯熟。所制的“掇球壶”最负盛名,壶是由三个大、中、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,故称掇球壶。
程寿珍一生勤劳多产,年过七十尚制作不辍,一生所制紫砂壶不计其数,流传民间甚多。程寿珍中晚年仅制掇球、仿鼓、汉扁三种壶式,钤印有“冰心道人”、“八十二老人”等。
程寿珍善仿制邵大亨的掇球壶,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,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优秀奖。此后所制掇球壶,底钤有“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,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”款识,盖印篆书“寿珍”印,把有“真记”楷书小印。
俞国良,又名祖琳,江苏无锡锡山人,清末民初宜兴制壶高手,是晚于黄玉麟的紫砂壶艺人、陶瓷艺人名手。
俞国良造壶精工,气格浑成,擅制传炉壶,匀挺有力,朴质工整,仿佛天成。其所制壶式以传统为主,但喜在传统中求变化,做些小改动。曾获1915年美国旧金山“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”奖和1936年、1937年“江苏省物品展览会”特等奖。
【近现代:紫砂七老】
顾景舟是新中国的紫砂七老之一,被誉为紫砂泰斗、一代宗师。
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,名号最多的一位,他本名景洲,后改名为景舟、名号有曼晞、瘦萍、武陵逸人、荆南山樵及壶叟等。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。
18岁拜名师学艺。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。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。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,带徒徐汉棠、高海庚、李昌鸿、沈遽华、束凤英、吴群祥等人。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,在港、澳、台、东南亚影响特大,被海内外誉为“壶艺泰斗”,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、文物馆收藏。
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,技巧精湛,且取材甚广。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,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。
朱可心为紫砂七老之一,花器宗师,报春壶为其代表作品。
朱可心,宜兴紫砂名艺人,花货巨匠,一代宗师,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。原名凯长,后改名“可心”,寓意“虚心者,可师也”,“山中一杯水,可清天地心”之意。
14岁拜汪生义为师学艺,31年受聘于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技师、工场教员,作品"云龙鼎"美国芝加哥博览会"特级优奖"。54年受命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,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,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,先后授艺带徒数十人,名艺人有李芹仙、汪寅仙、李碧芳、潘春芳、许成权、范洪泉、谢曼伦、曹婉芬、王小龙、高丽君、倪顺生等。
57年参加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,六十至七十年代设计新品达百余种,分别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,文物馆所收藏。
裴石民,著名紫砂艺人。原名裴云庆,又名裴德铭,宜兴蜀山人。
早年习艺,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,颇负盛名。善制水丞、杯盘、炉鼎等器,造型典雅别致,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,尤以仿真果品最佳。有“陈鸣远第二”之美誉。
成熟期间精品之作,以中小件为主,以古器作借鉴,以超凡的构思,能放能收,简繁匀称,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,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,风格清秀不俗,技艺精湛严谨,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,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,求精求妙,精而少,少而妙,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。
吴云根为紫砂七老之一,是朱可心师兄,同样为花器大家。
吴云根,又名吴芝莱。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,14岁拜汪升义为师。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、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、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、1954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、1955年11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。
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“技术辅导员”,成为著名的“紫砂七大名艺人”之一。为当今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、汪寅仙、吕尧臣以及葛明仙、何挺初、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。
王寅春为紫砂七老之一,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,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称。
王寅春是位多产的壶艺家,技艺风格独树一帜,光素器、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;方器规矩挺括,敦厚朴实,筋纹器雍容大方,秀美可掬,很难友人企及。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,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,一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,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朱可心制 任淦庭刻 大圆竹壶
任淦庭为紫砂七老之一,是七人中唯一的陶刻大家,也是近代最为出名的陶刻大家。
任淦庭又名干庭,字缶硕 ,号漱石、石溪、聋人、大聋、左民、左腕道人。江苏宜兴人,陶刻大家。在家排行老三,长兄淦坤,精于刻纸,二哥不幸早逝,四弟淦儒,是专工花鸟人物。
任淦庭的陶刻艺术,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,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。他如严师、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,当今门徒都已成就。近八旬时,还每日习字作画,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,分赠画稿,供学生参考练习,后虽腕力不济,仍以钢笔作画稿。其孜孜不倦的精神,为世人铭记。
蒋蓉为紫砂七老之一,是七人中唯一的女大师,以花货中的塑器见长,被誉为花货塑器第一人。
蒋蓉别号林凤,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。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。11岁随父亲蒋鸿泉学艺。1940年由伯父蒋鸿高带至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。1947年回乡。1955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,创作荷花壶、牡丹壶等。为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赶制象真果品20套。
历史上在紫砂花货上有很大成就的艺术大家不是很多,可供借鉴的优秀作品也有局限,所以蒋蓉大师的创作更多的是源于生活,在大自然中去寻找题材,通过仔细观察,吸取自然、提炼自然,经过反复推敲、认真总结。
为了创作,她经常夜以继日、废寝忘食,甚至因此身体尤其是腿落下了病痛,但她依然凭着对艺术的执着,无怨无悔。即使到了八旬,蒋蓉大师仍然在不断地创新。她晚年也长对晚辈说:“艺无止境,紫砂艺术尤其是花货艺术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’,大自然是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,只要认定了目标去努力、去追求,就一定会有好的成绩。”